度恩西布说明书如下:
度恩西布说明书基础信息
商品名:Copiktra/Copiktra
药品名:Duvelisib/度恩西布
靶点:PI3K
适应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度恩西布说明书简介
Copiktra是由Verastem Oncology公司开发的一种口服磷酸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于2018年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Copiktra能够同时抑制PI3K-δ和PI3K-γ的活性,这2种蛋白激酶支持癌变B细胞的生存和增长。
度恩西布的用法用量
使用度恩西布治疗前,请仔细阅读度恩西布说明书并按照度恩西布说明书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给药。使用其他任何生物制品替代度恩西布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推荐剂量
Copiktra的推荐剂量为25毫克,每日两次口服胶囊(BID),空腹或随餐服下,28天为一个周期。建议患者不要打开、打碎或咀嚼胶囊。
如果错过一次剂量少于6小时,立即服用错过的剂量,并照常服用下一次剂量。如果错过一剂超过6小时,建议患者等待,并在正常时间服用下一剂。
预防措施
在使用Copiktra治疗期间,为吉罗维肺孢子虫(PJP)提供预防措施。在完成Copiktra治疗后,继续PJP预防,直到绝对CD4+T细胞计数大于200个细胞/毫升。
对怀疑患有任何级别PJP的患者停止服用Copiktra,如果PJP得到确认,则停止服用。
在Copiktra治疗期间考虑预防性抗病毒药物以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包括CMV再激活。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推荐剂量
Copiktra的推荐剂量为25毫克,每日两次口服胶囊(BID),空腹或随餐服下,28天为一个周期。建议患者不要打开、打碎或咀嚼胶囊。
如果错过一次剂量少于6小时,立即服用错过的剂量,并照常服用下一次剂量。如果错过一剂超过6小时,建议患者等待,并在正常时间服用下一剂。
预防措施
在使用Copiktra治疗期间,为吉罗维肺孢子虫(PJP)提供预防措施。在完成Copiktra治疗后,继续PJP预防,直到绝对CD4+T细胞计数大于200个细胞/毫升。
对怀疑患有任何级别PJP的患者停止服用Copiktra,如果PJP得到确认,则停止服用。
在Copiktra治疗期间考虑预防性抗病毒药物以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包括CMV再激活。
滤泡性淋巴瘤(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推荐剂量
Copiktra的推荐剂量为25毫克,每日两次口服胶囊(BID),空腹或随餐服下,28天为一个周期。建议患者不要打开、打碎或咀嚼胶囊。
如果错过一次剂量少于6小时,立即服用错过的剂量,并照常服用下一次剂量。如果错过一剂超过6小时,建议患者等待,并在正常时间服用下一剂。
预防措施
在使用Copiktra治疗期间,为吉罗维肺孢子虫(PJP)提供预防措施。在完成Copiktra治疗后,继续PJP预防,直到绝对CD4+T细胞计数大于200个细胞/毫升。
对怀疑患有任何级别PJP的患者停止服用Copiktra,如果PJP得到确认,则停止服用。
在Copiktra治疗期间考虑预防性抗病毒药物以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包括CMV再激活。
度恩西布的不良反应
在度恩西布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症状,这属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所有的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但并非会发生在所有患者身上。度恩西布的部分不良反应会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消失,当治疗中遇到任何不良反应时,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0%)是腹泻或结肠炎、中性粒细胞减少、皮疹、疲劳、发热、咳嗽、恶心、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肌肉骨骼疼痛和贫血。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0%)是腹泻或结肠炎、中性粒细胞减少、皮疹、疲劳、发热、咳嗽、恶心、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肌肉骨骼疼痛和贫血。
滤泡性淋巴瘤(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0%)是腹泻或结肠炎、中性粒细胞减少、皮疹、疲劳、发热、咳嗽、恶心、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肌肉骨骼疼痛和贫血。
度恩西布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
妊娠期患者
根据动物研究的结果和作用机制,当给孕妇服用Copiktra时,会对胎儿造成伤害。目前尚无关于孕妇药物相关风险的可用数据。在动物繁殖研究中,在器官发生过程中给怀孕的大鼠和兔子服用度恩西布会导致不良的发育结果,包括胚胎-胎儿死亡率(吸收、植入后丢失和存活胎儿减少)、生长改变(胎儿体重降低)和结构异常(畸形)在母体剂量下,大鼠和兔子的MRHD分别为25mg BID的10倍和39倍。
哺乳期患者
没有关于母乳中是否存在度恩西布和/或其代谢物、对母乳喂养儿童的影响或对产奶量的数据。由于度恩西布可能会对母乳喂养的孩子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建议哺乳期妇女在服用Copiktra时以及最后一次给药后1个月内不要母乳喂养。
儿童患者
Copiktra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