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Liver cancer)是一种发生于肝脏的癌症。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位于右肺下方,由两个肝叶组成。
肝脏主要由肝细胞组成,除此之外,肝脏内还有胆管、血管等。胆汁经胆管流入肠道,参与营养吸收。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在肝脏内分解和储存。肝脏还能产生凝血因子,保证人体在流血时能及时止血。同时,肝脏还能够分解血液中的酒精和多种有毒物质,承担“解毒”功能。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数据显示,肝癌新发病例37万,位居恶性肿瘤第4位,死亡病例32.6万,位居恶性肿瘤第2位。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与饮酒、病毒性肝炎、食物及饮水、毒物及寄生虫、遗传因素等有关。继发性肝癌主要是指从身体其他器官转移到肝脏的癌症。
肝脏的各类细胞生长失控时形成癌症,这类起源于肝脏细胞的癌症被称为原发性肝癌,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这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部分肝细胞癌是从肝硬化发展而成的。
肝内胆管癌或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占肝癌中的10%~20%。
血管肉瘤和血管内皮瘤:这类癌症很罕见,但生长非常迅速,广泛分布,无法手术。
肝母细胞瘤:这种癌症非常罕见,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身上。经过规范治疗,近2/3的患儿能治愈。
由于肝脏血流丰富,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症经常会转移到肝脏,形成继发性肝癌(又称为转移性肝癌)。这类肝转移癌的特征与原发处的癌症特征相似。
原发性肝癌的一些危险因素已经明确,但这些因素导致正常肝细胞癌变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来讲,这些因素会影响肝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异常生长并引起癌症。比如黄曲霉毒素会破坏TP53肿瘤抑制基因(该基因在预防细胞生长过快中起重要作用) ,从而导致细胞异常生长和癌症形成。在肝炎患者中,其病毒DNA可以直接插入肝细胞的DNA ,导致肝细胞癌变。
继发性肝癌主要是由于其他部位恶性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后,会释放癌细胞进入循环系统,并最终进入肝脏,形成肝癌。其中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细胞会释放生长因子促进自身肿瘤细胞的增殖,逐渐形成独立的肿瘤细胞团块。
乙型肝炎病毒(HBV )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是我国肝癌的常见危险因素,特别是慢性HBV感染,我国约90%的肝细胞癌患者中有HBV感染病史。HBV感染导致慢性肝炎,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再发展至肝癌。
肝硬化会增加肝癌风险,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都伴有肝硬化。除了上面所述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还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些都有非常大的可能进而发生肝癌。
肝癌的家庭聚集现象既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也与家族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有关。
2型糖尿病与肝癌风险增加相关,尤其是同时伴有重度饮酒和(或)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脏中脂肪的积累增加了肝癌的风险。
长期进食霉变食物(黄曲霉毒素)、含亚硝胺食物、缺乏微量元素的食物或者饮用藻类毒素污染的水等,都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重度饮酒也会增加肝癌风险。有肝炎的患者过多饮酒会进一步增加肝癌风险。
吸烟会增加肝癌风险,如果戒烟,其肝癌风险会降低,但相比从不吸烟者仍有所升高。
肝癌早期通常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可能会有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缺乏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
肝区疼痛:多为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隐痛、胀痛或刺痛,夜间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
发热:多为37.5℃~38℃,个别可高达39℃以上。其特点是用抗生素往往无效,而口服吲哚美辛等常可退热。
检查可发现患者有肝大、黄疸、腹水等。
肝癌的其他症状包括发热、腹壁静脉曲张,以及异常的瘀伤或出血。此外,肝癌患者由于受本身代谢以及癌组织的影响会引起一系列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症状,也叫类癌综合征,主要包括:
高钙血症:可引起恶心、精神错乱、便秘、虚弱或肌肉问题
低血糖:可导致疲劳或昏厥
红细胞增多症
高脂血症
在影像学检查(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中,肝癌会有特殊的“快进快出”表现,“快进快出”指的是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或延迟期强化下降这种表现。医生凭借影像学检查,可诊断肝癌。此外,这类检查能帮医生了解肿瘤病灶的大小、是否转移,在穿刺活检时做引导,还能在治疗期间用来评估疗效。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B超、CT、磁共振(MRI)、血管造影、骨扫描等。
医生可通过活检病理确诊肝癌。医生取出部分肿瘤组织,送到病理实验室,在显微镜下寻找癌细胞并明确癌细胞的特征。常用的活检方式包括:
穿刺活检:这种活检是通过空心针取活检,通常可在B超或CT引导下进行。
腹腔镜活检:这是在腹腔镜检查期间取出部分肿瘤组织进行检查。
手术切除活检:这是通过手术切除全部肿瘤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肿瘤标志物: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AFP)可能很高,医生通常都会让患者进行该检查。不过其他肝脏疾病也可能导致这一指标升高。仅有该指标升高,不能代表一定是肝癌,但如果在指标升高的基础上,还有影像学检查出肝癌特征,那么是可以诊断肝癌的。
病毒性肝炎(例如乙型肝炎)感染情况:抽血检查还能帮助医生了解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
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肝癌患者大部分伴有肝脏基础疾病,因此可能出现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异常,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情况,有助于决定是否采用相关治疗。而且,一些抗癌药物本身也有肝毒性,如果患者本身肝功能不佳,医生需要避开肝毒性较大的药物。
肝癌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肝移植、血管介入、射频消融术等。早期诊断、早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肝癌长期治疗效果的关键。
合并有乙肝病毒感染且复制活跃的肝癌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非常重要。这类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应贯穿肝癌治疗的全过程。
肝癌患者中可能会伴随肝功能异常,因此应及时适当的应用保肝药物,以保护肝功能、提高治疗安全性、降低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包括控制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处理腹水、黄疸、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伴随症状;在晚期肝癌患者中的积极镇痛、纠正贫血、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加强营养支持等。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这类药物用于癌细胞存在特定受体的肝癌治疗,主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药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拮抗药。
肝癌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调节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细胞免疫治疗。虽然这些治疗手段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在用于临床之前尚需更多的研究验证。
肝癌手术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最重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
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肝功能储备进行全面评价,只有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才可进行肝切除术。这些评估均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在此介绍仅供患者及家属有所了解。肝切除的手术适应症包括:
肝脏储备功能良好的Ⅰa期、Ⅰb期和Ⅱa期肝癌患者;
Ⅱb、Ⅲa期患者但是肿瘤数目≤3枚;
Ⅱb、Ⅲa期患者,肿瘤数目>3枚,但肿瘤局限在同一段或同侧半肝者。
肝切除术将遵循切底性、安全性原则,即完整切除肿瘤,边缘无残留,且要保留足够功能的肝组织,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手术并发症。
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然而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影响着肝移植的疗效,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主要有:肿瘤大小、个数、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甲胎蛋白水平。
这里的肝移植适应症同前述手术适应症,须专业医生进行个体化评估与判断。
在国际上,有多种治疗肝癌的肝移植标准,被普遍接受的有米兰(Milan)标准,即单个肿瘤直径<5cm;或不超过3个肿瘤且每个肿瘤<3cm,无血管侵犯和淋巴转移。符合这个标准的患者肝移植后5年生存率超过80%。但米兰标准过于严格,导致众多肝癌患者失去了移植机会,因此不断有新的标准推出。
在我国有上海复旦标准、杭州标准、华西标准和三亚共识等,标准虽然不同但是大家对于无大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肝外转移的要求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肿瘤大小和数目的要求上,国内标准相对扩大了这方面的适用范围。
这一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特点,使一些不耐受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亦可获得根治的机会。消融的路径有经皮、腹腔镜、开腹三种方式。常见消融手段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治疗、高功率超声聚焦消融以及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等。
对于健康人群,目前尚无推荐的肝癌筛查;对于肝硬化患者,目前推荐定期抽血检查甲胎蛋白(AFP )和B超。此外,下列措施能一定程度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全球范围内,肝癌最常见的风险因素为乙型肝炎病毒(HBV )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的感染,其中,我国绝大多数的肝癌发病,都与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有关。接种乙肝疫苗、定期检查,能有效地预防乙肝发生,从而减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对于存在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疾病的人群,积极治疗这些疾病,能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戒烟戒酒能降低风险。
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减重并维持在正常体重,不仅能降低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还能预防肝癌。
由于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率较高,经系统治疗完全缓解后的肝癌患者,应接受密切观察和随访。日常生活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适宜的、相对稳定的体重;食物的选择应多样化;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其他植物性食物;多吃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限制精制糖摄入。
然后,肝癌患者抗肿瘤治疗期和康复期膳食摄入不足,在经膳食指导仍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时,建议在医师或营养师指导下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肝癌患者可能会感到抑郁、紧张或焦虑,家人应经常予以心理支持。
肝癌术后患者应进行定期监测、复查、随访,早期发现复发、转移可以让患者更及时的接受治疗,从而有可能改善预后。对于经系统治疗完全缓解后的肝癌患者,推荐在2年之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之后每6~12个月检测一次,病毒血清学定量、肝肾功能检测每3~6个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