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是皮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光暴露部位。它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前两种类型的皮肤癌发病率大大超过黑色素瘤,大多数患者经过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皮肤基底细胞癌(BCC)不如黑色素瘤致命,主要是因为它们局限于发病部位,很少发生转移。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两级分化,原位和早期有治愈可能,晚期黑素瘤预后非常差。
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以黑色素瘤为例,2011年中国黑素素瘤发病率为0.48/10万,远低于欧美等国家,但是由于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所以皮肤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并不少于欧美国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故而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皮肤癌的好发人群包括严重的日光晒伤史、皮肤癌家族史、全身多发色素痣、有体表慢性炎症和溃疡者、户外工作者、经常日光浴者、浅肤色人种。
皮肤癌的病因多样,基因异常、不当紫外线照射、慢性刺激、砷中毒、免疫抑制药物(具有与紫外线相同的作用机理,可促进癌前病变的克隆扩增)都有可能导致皮肤癌发生。
皮肤癌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等。
皮肤基底细胞癌(BCC)最常见,生长速度缓慢,多数能治愈。皮肤基底细胞癌(BCC)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浅表型、结节型、色素型、硬斑病样型等。肿物边缘有珍珠样隆起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是一种比较凶险的皮肤恶性肿瘤。中国人最常见肢端型黑色素瘤,故而要特别重视手掌、足底以及指趾上的黑斑。
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也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一方面与慢性日光累积性损伤有关,另一方面常常继发于原有的皮肤病或慢性溃疡。
皮肤癌的病因多样,基因异常、不当紫外线照射、慢性刺激、砷中毒、免疫抑制药物(具有与紫外线相同的作用机理,可促进癌前病变的克隆扩增)都有可能导致皮肤癌发生。
本病病因复杂,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不当日光曝晒与紫外线照射;
化学致癌物质,如沥青、焦油衍化物、苯并芘等长期刺激;
放射线、电离辐射;
慢性刺激与炎症,如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瘘管、盘状红斑狼疮、射线皮炎等;
其他:如免疫抑制阶段,病毒致癌物质等。
皮肤癌主要与过度接受紫外线照射有关。因此户外工作者、运动员和日光浴者、浅肤色人种比较容易患病。
多数皮肤癌的临床表现与症状不平行,即发生肿物、溃疡时痛痒不显著。显著痛痒症状多发生在肿瘤晚期。
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典型临床表现为生长迅速、触痛、坚实的肿物,有时肿物表面有黏着的鳞屑、痂皮或中央溃疡。
皮肤基底细胞癌(BCC)通常表现为“无法愈合"的结节或溃疡,边缘有珍珠样隆起,常无症状。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主要表现为形状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的黑斑或结节。
皮肤癌早期症状表现为红斑状或略高出皮面的丘疹样皮损,表面常伴有鳞形脱屑或痂皮形成,临床表现与银屑病、湿疹、炎症、痣等良性皮肤病相近。病灶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某些具有特征性的征象
皮肤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生长非常缓慢的癌症。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额面、眼眶、眼睑、鼻侧、耳周围等处,恶性程度较底,生长甚为缓慢,初起时多为皮肤上单个的丘疹或斑块,逐渐隆起向周围浸润,很少转移。
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恶性程度较高,多发于头颈、四肢、躯干等部位的皮肤、黏膜及皮肤黏膜交界处,早期鳞状细胞癌初起为疣状斑,或是小的淡红色、淡黄色结节,顶端有角化的顶刺,继续增长,中央破溃,边缘隆起充血,生长呈浸润性,侵入深部组织时,常伴有化脓性感染和淋巴结转移。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中青年病例约占2/3 , 65岁以上病例约占1/3。少数黑色素瘤病例由正常的痣转变而成。形状不规则、颜色不均匀、发生结节或溃疡都是黑色素瘤的特征性表现。
早期黑色素瘤尤其要与色素痣鉴別诊断,皮肤鏡检查有助于区分黑色素瘤与色素痣。但无论如何病理是黑色素瘤诊断的金标准。
晚期皮肤癌多发生溃疡。远处转移所引发的继发临床表现与症状有时候比原发灶更为显著。皮肤癌也多是由于侵袭了重要脏器而导致生命危险。
皮肤癌好发于皮肤,因此视诊是早期诊断的最简便手段。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大致判断皮肤癌的原发病变、受累部位和区域淋巴结情况。除了体格检查之外,皮肤癌还需要做下面这些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鉴别和诊断皮肤癌晚期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为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皮肤检查可以应用皮肤镜、皮肤B超、共聚焦显微镜;淋巴结检查多通过B超;全身脏器受累情况排查可以选择CT、磁共振成像检查(MRI)、PET-CT。
虽然皮肤癌尚无明确的肿瘤标志物,但是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也能辅助医生指定相应的计划。
如果高度怀疑患有皮肤癌,需要进行病理学活检,明确癌症的类型和分期。如果怀疑有深度浸润或有其他侵袭特征时,则需要更广泛的切除活检或多次活检。另外,活检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需求和医生的操作偏好,以最大程度减轻损伤。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主要是外用5-氟尿嘧啶软膏或咪喹莫特,但是长期使用5-氟尿嘧啶会使患者出现红斑和糜烂等副作用,降低患者依从性,从而影响疗效。而咪喹莫特也存在相似的副作用,且大范围使用咪喹莫特也有可能导致流感样症状和疲劳等全身症状。因此,相关指南并不推荐单独使用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放射疗法可单独治疗或辅助治疗皮肤癌,治愈率虽较手术低,但多数情况下能够控制肿瘤。指南指出当患者不能或不愿手术时可行放射治疗,特别是对有周围神经浸润或其他较高区域或远处转移风险的初发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可选择手术辅以放疗。
手术是治疗细胞癌的主要方式,根据皮肤癌的类型及严重程度,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Mohs显微描记手术、单纯扩大切除、刮除术和电干燥法等。
正确防晒,对于慢性皮肤病积极治疗,平日养成自检皮肤的习惯,若发现不能解释的皮损积极寻找皮肤科医生就诊。
皮肤癌治疗后要积极定期复查。
家属需要积极关心患者的日常心理健康,避免患者产生消极、悲伤等负面情绪,同时家属也可以多关注患者的皮肤情况,并及时和医生反馈。
皮肤癌患者无明显饮食禁忌,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比如:营养失调时静脉补充白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等提高免疫力。
消化系统异常时尽量服用流体状和易消化的食物。放疗患者饮食应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锻炼身体。出门要做一些防紫外线的措施。如果有需要在阳光下做事情的情况下,最好做一些防范措施。比如打伞,或者涂防晒霜等。
皮肤易出现溃疡和炎症,如湿疹或皮肤炎等,若长时间不治疗,可发展成皮肤癌,所以一旦患有皮肤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维持皮肤清洁和卫生。
心理护理是治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护理工作,也常常是容易忽略的环节。
大多数头面部皮肤癌患者在确诊后都出现紧张恐惧、忧虑、怀疑、孤独、自闭等,这往往是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的谈癌色变的心理所导致。另外,由于病变在头颈等暴露部位影响了患者容貌的美观,患者易产生自鄙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忧虑、怀疑、孤独、自闭、焦虑不安等心理进行心理护理。